【“诗无达诂”,诗的好坏很难定出一个严格的计量标准,但我赞同张问陶说的“天籁自鸣天趣足,好诗不过近人情”,好诗自然天成不造作,既有情趣又有理 趣,能怡情励志】 读诗与学诗不同。读诗重在“赏”,学诗不仅要“赏”,而且要学着作。宋代的陆游曾对他的儿子说:“汝果欲学诗,工夫在诗外。”“在诗外”的意思是不仅要读纸上的有字之诗,还要读社会上的无字之诗。但既然是学诗,纸上工夫自然少不了。忝为诗人,我的读诗学诗除用以怡情励志外,重在借鉴以提高诗词创作水平,即为学作诗而读诗,故不是泛泛地读,而是精读。精读要历经三境界:熟读、深研、神会。 第一是熟读。先要多读,广泛涉猎:从《诗经》、楚辞,到唐诗宋词,再到现当代名家的力作,尽可能多读,开阔眼界,然后选自己最喜欢的、最适合自己“口味”的熟读。我最喜欢读的有晋陶渊明、唐李白、宋苏轼和现当代的鲁迅、毛泽东的诗词。熟读,当然要熟读好诗。虽说“诗无达诂”,诗的好坏很难定出一个严格的计量标准,但我赞同清代张问陶说的“天籁自鸣天趣足,好诗不过近人情”。好诗自然天成不造作,既有情趣又有理趣,能怡情励志。 第二是深研。在熟读的基础上,聚焦自己最喜欢的好诗。对这些好诗做深度解析,研究它们好在哪里,还有什么不足。为了研究得更加深入,我的做法是编书作注,把有参考借鉴价值的诗论与诗词选编成书,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。一开始最欣赏的多是诗的“炼字”“炼句”,即语言运用功夫。例如: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“二月春风似剪刀”之类,觉得巧,觉得妙。这样的研究是在语言层面上的。进一步研究的应该是诗的立意和意境。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中借林黛玉的口说:“第一立意要紧。若意趣真了,连词句不用修饰,自是好的。”毛泽东在与人谈诗时说得更具体:“诗贵意境高尚,尤贵意境之动态。”又说:“首先是内容问题,语言是表现形式。”重内容、重立意、重意境,并非轻语言。但语言是为表现内容、突显立意、营造意境服务的,故是第二位的。苏轼在谈论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时说:“因采菊而见南山,境与意合,此句最有妙处。”“采菊”也好,“见南山”也好,都为了突出诗人不入俗流而悠然自得的意境。其语言自然平易却让人过目不忘。对诗的“深研”,就是要研究到诗的意境,特别是意境所隐含的“意”,这“意”往往是诗人的言外之意。 第三是神会。所谓“神会”就是要进入所读之诗的意境中,与诗人的情志精神碰撞、契合。例如诗人殊同有一首旧体诗:“客中送客更南游,一站华光入夜浮。说好不为儿女态,我回头见你回头。”这诗与唐人的“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近人情,富有生活气息,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共鸣。这便是“神会”。如此诗情可能是人人心中有,人人笔下无,经作者一语道破,让人过目难忘。最近还读到一首今人所作的旧体诗,虽破了格律诗声律韵律的约束,颠覆了短诗避用复字的禁忌,但其立意好、意趣真,能让人心领神会:“西湖初遇春风好,西湖再遇春风老。安得此情同春风,明春还来绿芳草!”另有一首咏玉兰的诗,其结句为“不须蜂蝶频频顾,只向春风淡淡开。”玉兰花硕大高洁却少有香气,淡泊低调却雅致可爱。这样的诗如能神会,于提升个人境界大有益处。 其实,读诗学诗首先要学做人。诗品出于人品,人品不高诗品也不会高,然后才是学作诗。另外,读诗,泛读不如精读,精读不如“精编”,精选自己所心仪的诗并加以注释,通过从“眼读”到“笔读”,对诗的语言、主旨与意境有更深一些的体会。再就是学以致用,不仅引用,而且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。这样读诗学诗会事半功倍。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:“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,‘去中国化’是很悲哀的。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,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。”因为读诗学诗对个人来说是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对家庭来说是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。所以,为了言实、气华、继世、强国,大家都来用心读诗、学诗、写诗吧! |
相关阅读:
- [ 04-27]怀念汪国真,怀念那读诗年代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