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先学后付”莫成“先学后贷”
2025-03-25 10:38:37? ?来源: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: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|
在读大学的李晓向一家教育咨询公司提出退课退费后,公司就开始跟她“算账”——违约金、平台管理费、材料费……如果她不向公司支付这些费用,每个月要还300元贷款。课没上几节,难退费还背上“消费贷”,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近日揭秘了“先学后付”层层套路。 “先学后付”,顾名思义,就是消费者可以先学习、后付款。它跟在线购物的“先享后付”一样,都是一种消费新模式。这种模式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,让其可以在不立即支付现金的情况下提前享受商品或服务,却也暗藏重重风险。近期,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《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》,指出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“先学后付”的名义,诱导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情况下办理“消费贷”。 李晓的遭遇便是如此,且非个例。她每月要还的300元贷款,就是当初报名时办理的分期付款。当时机构承诺,可以帮助办理“消费贷”,不学的话可以随时终止还款,个人不用支付任何赔偿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退费要赔违约金,不退费就要继续支付“消费贷”,入坑者往往会陷入两难境地。而一些机构“拿捏”用户的操作还不止于此。打着“先学后付”“免息分期”“边学边赚钱”“高薪零门槛”等幌子诱捕“猎物”,还在合同签订环节设下“陷阱”:机构通常会给有报班意愿的用户一个链接用来签订合同,此类链接大多属于各种借贷平台,里边的合同涉及诸多个人隐私信息。一旦填写,这些信息将被机构掌握,而后被用来对付“不听管教”的学员。有的学员想要减少损失,无奈病急乱投医——社交平台上很多“先学后付”避雷帖下会推荐所谓的“法务”,宣称会让机构在短期内退钱,结果却掉入另一个陷阱。 重重套路之下,不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被侵害,“先学后付”模式也被蒙上了阴影。如何规范?有必要加强监管部门、金融机构等多部门协同监管,进一步明确“先享后付”的业务边界和监管规则,敦促平台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和监管……但对消费者而言,更有效的避坑策略,就是看清这类“先×后付”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借贷行为,在使用该服务时多几分小心谨慎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